
新聞中心News
風力發電機跟著風轉,如何避免擰下自己的頭?
風力發電機靠扭動“脖子”保證風機始終正對風向,如果風向繞著風機轉兩圈,那能把風機的頭擰下來嗎?
不管你有沒有親眼見過風力發電機,相信都能說出它的大致原理,靠風吹動風機葉片從而獲得風能。確實如此,但又并不是這么簡單。風的方向是變動的,今天是東南風,明天又可能變成西北風,玩過風車的朋友都知道,只有正對風向,才能讓風車轉得最快,如果是完全側向對著風,風車可能就不轉了。風力發電也是如此,只有將風機的角度調整到正對風向,才能獲得最大的能量。
現在的風力發電機都是龐然大物,普通的風機葉片就能有40多米長,更長的甚至超過100米,遠超大型客機機翼的長度。
巨大風機的轉向需要通過偏航來實現,偏航是風機上的一個專業名詞,一般分為2步,就如我們軍訓時候的轉體,首先要聽到教官的口令,然后再完成轉體動作。給風機發布口令的是風向標,風向標安裝在每個風機的機艙頂部,可以實時測量風機所處位置的風向數據,對數據進行處理,形成偏航指令,然后操控機艙內的偏航電機,帶動機艙進行緩慢轉動,直到轉到面迎風向為止,這樣風機就完成了一次轉向動作。
那么針對于今天刮東風,明天刮南風,后天刮西風,大后天刮北風,每次風向變動,風機就跟著轉動的情況,如果風向就這樣朝著一個轉向不停變換,風機也朝著一個方向不停旋轉,會不會就把風機的機艙擰下來了呢?
機艙是不會被擰下來的,因為機艙和塔筒是靠偏航軸承鏈接,可以實現無限旋轉。但在機艙底部連著很多輸出電能的電纜,如果風機只朝著一個方向轉動,很容易將電纜纏繞在一起,最終將電纜擰斷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在機艙設計時,就要限定扭轉的最大圈數,當機艙在任一方向扭轉達到這個圈數,就會觸發偏航電機反向轉動,在專業上稱作解纜,有了這樣的邏輯,就不用擔心風機擰斷自己的“脖子”了。
在實際運行中,風機偏航也并不都是為了正對風向,有時候也需要通過偏航躲避風向,這又是怎么回事呢?其實風力發電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,風速越快越好。在大風中打過雨傘的人都知道,風太大會直接吹翻我們的雨傘。太大的風速對風機來說也是非常致命的,強大的離心力可能會撕裂風機葉片。一般當風速大于25米每秒的時候,風力發電機就會開啟保護模式,其中一個操作就是通過偏航系統,讓機艙90度側風,以保障風力機組的安全。
可以說偏航是現代風機非常重要的結構部件,而且它也非常不簡單。還是用軍訓轉體舉例,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,聽不清楚教官的指令,或者長時間轉體,或有人左腳拌右腳。就算沒有遇到這些問題,轉體次數多了也會磨損鞋底。
風機偏航也是如此,高頻次轉動的磨損,電機啟停的沖擊,對風機偏航系統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。特別是遇到風向指令混亂的湍流風,上一秒還是東風,下一秒就變成西風,對于僅靠幾行代碼控制的風機偏航系統來說,就會像電腦處理不了復雜的指令一樣,出現死機。這樣的工況下,風機的壽命將大大折扣,發電量也無法達到最優。
其實這就是風機偏航最大的挑戰,要想讓風機偏航轉得高效,轉得優雅,就必須讓它看起來聰明一點。因此國內很多企業都給風機裝上了大腦,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人工智能。這種智能系統,就不僅僅是依靠風向標來控制風機的偏航,它還可以分析過去長期的風力資料,再結合當前的風力特性,預測出未來一段時間的風力變化,指導風機基于事先預測進行轉向。
對于湍流風也可計算出風向的平均值,避免了風機盲目轉向的問題。智能系統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可以把風機場的所有風機進行編組,計算出所有風機的最優風向,然后發布統一的偏航控制指令,讓風機從單兵作戰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群體戰斗。實驗表明,這種系統可以降低風機30%的偏航頻次,延長使用壽命,同時提升4%的發電量,將風機的發電性能發揮到極致。
我們需要更多的清潔電能,風電這樣的清潔能源或許只有依靠自身的不斷進步,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。